草榴社區
» 您尚未
登錄
註冊
|
搜索
|
社區服務
|
银行
|
邀请注册
|
幫助
社區服務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收藏)!!!
回帖
發布主題
本頁主題: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收藏)!!!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狼派三叔
級別:
新手上路 ( 8 )
發帖:
174
威望:
56 點
金錢:
6473 USD
貢獻:
0 點
註冊:
2021-12-27
資料
短信
推薦
編輯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收藏)!!!
[b]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收藏)
!!1[/b]
如果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趋势,更能一览全貌。 诚如我所言,中国经济在2016年步入新的发展周期,做实业的人越来越感觉到盈利甚至生存的艰难,压力越来越大。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
不是。
这个情况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吗?
不是,
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入冬。因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施展着它的巨大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将至少持续20到30年以上。这种力量将使得一些国家变得更为强大,也使得一些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之中难以自拔。 这种力量就是正在发生的全球第5次产业大转移。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前几次产业大转移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变:
1、第一次产业大转移
18世纪60年代,英国通过用机器山寨中国的纺织技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它需要从全球掠夺廉价资源,也需要开辟广阔的市场。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向外转移产业,英国是输出国,美国是被输入国。这是第一次产业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成就了美国,使得美国最终超越了昔日的这个“日不落帝国”。 这次产业大转移的时候,中国是受害国。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制造水力纺纱机。1779年,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制成了水力织布机,将工效提高了40倍。1791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织布厂。当英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还正沉浸在乾隆(1711—1799年)盛世的幻觉中。迅速崛起的英国需要廉价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由此,羸弱不堪的清政府逐渐成为廉价资源的输出国——大量资源被掠夺,大片疆域被沙俄侵占。
2、第二次产业大转移
发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冷战如火如荼,美国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遏制共产主义阵营,开始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实施产业大转移。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形成了“特需经济”,不仅加快了美国对日本产业转移的步伐,也优化了所转移产业的结构,成就了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发展,让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这次产业大转移,最大受益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而中国同样是受害国。因为“抗美援朝”,中国成为被世界列强制裁的对象,中国同时也是被苏联讹诈勒索的对象。
3、第三次产业大转移
日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遇到了当年英国同样的困惑:资源不足而且市场狭小。这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大转移。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转移,随着产业转移的升级,又逐步扩展到了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使得“亚洲四小龙”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这次产业大转移时,中国正在搞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而,未能从中受益。诚如中央后来所做的总结: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4、第四次产业大转移
“亚洲四小龙”都面临着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问题,随着它们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廉价资源与广阔的市场。而中国改革开放,正好提供了这种机遇。这使得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都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让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中国成为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而日本则从90年代开始步入所谓“衰退的20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重要输出国,当“亚洲四小龙”、中国等在技术等各方面追赶上来,挤压了日本产业的发展空间,使日本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
5、第五次产业大转移
根据《时寒冰说中国未来20年大趋势》书中有详细的分析: 这次产业转移始于2012年后(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从中国向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转移。根据产业大转移的规律,将持续20到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导致第5次产业大转移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技术飞速发展,尤其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抑制房地产投资,促使资源向制造业里聚集,使得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那个时候出名的企业家基本都源自制造行业。
但是,2003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追求技术的精进,开始向围绕房地产展开的高耗能低端的产业发展,房地产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宝贵的资源和人才从制造业密集向房地产领域集中,不仅造成钢铁、水泥等低端产业的严重过剩,也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许多人关掉工厂加入到炒房的队列——做工厂十年不如炒一套房挣钱多,就是最明确的价值指引信号。
记得去年在经济论坛上将保信问任志强:如果其他方面不开放,经济增长是不是只能依赖房地产。
蒋保信:有人说,现在政府把房地产当做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为了使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保持在7%左右,必须让房地产坚挺。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任志强:我觉得不对。因为在其他制度不开放的情况下,只能靠房地产。但如果把其方面放开,不靠房地产也行。其他方面的改革暂时跟不上,不靠房地产靠什么?
因为房地产是和民生联系最密切的,它关系到的产业链非常长。但是如果其他方面开放,比如允许民间投资去开采石油,也允许石油投资,经济立即就上来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不就是因为市场开放吗?
中国发展不了,是因为不开放。制度不开放,资源也不开放,比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哪个开放了?假定其他领域都开放了,还用依赖房地产吗?现在只有房地产开放了,只能靠它。
蒋保信:假如开放其他行业,房地产会不会衰落?
任志强:不一定衰落。其他行业开放了以后,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也会同时上升的,用不着你去刺激,它也会上来的,你不管制它就行了,有些东西是相辅相成的。开放了,可能是百花齐放,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蒋保信: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任志强:现在要靠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这种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今年不行,明年可能也不行。尽管出台了这么多刺激政策,没什么大用。
蒋保信:为什么?
任志强:因为债还没还完,库存还没消化,要有相当一个周期去消化库存和解除债务问题。
历史经验就是这样的,2009年初,我们出台了一个4万亿计划,当时房地产投资和房产的销售都是迅速上涨的,但是房价增长的高峰是在2010年而不在2009年,房地产投资的高峰也是在2010年,新开工的高峰还是在2010年。
2009年的销售上涨,只是消耗了大量的库存,所以当年的投资上不去。今年也同样,即使今年的销售很好,但也不能转换成投资,投资的高峰应该是明年下半年的事。
我们的GDP计算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投资增加值计算的,所以我们的房地产投资下来以后,经济就掉下来了。
另外一类是按照房租计算的,但中国现在共有房租的增加值非常低,基本上对经济没什么太大影响。而国际上大部分国家计算GDP是以房租为主的,所以对GDP影响不在投资上,而是在房地产租金的增加值上。
从目前来看,中国要想让房地产投资上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说户籍制度问题、土地制度问题等等,这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长远问题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不再具有优势。高房价导致中国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许多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另一方面,以日本、美国为首的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以美国为首的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这大大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从而导致了高端产业从中国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也就是说,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输出国是中国,并且,这种输出是双路线的: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高端的产业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这种产业大转移的持续时间至少也在20年以上。这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两次产业大转移后所面临的窘境,来知道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以往的产业大转移都是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而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则是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不发达国家向同样不发达国家转移,属于双消耗型的产业转移模式。这对中国经济的抽血效应会更加明显。
当然,我们有新闻联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的力量,各级政府有维持房地产业屹立不倒的丰富经验,我们就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将能够以完美的姿态迎接无论多么严峻的挑战,从而使得中国在这次轰轰烈烈的产业大转移中,不仅不受损还能成为受益者——这是我的中国梦。
时寒冰
2016年
赞(253)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1-28 08:09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7 10:26